
从太监到皇帝泡泡的猫-从太监到巨星

如何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
五代与十国。
有人说,这不是废话吗?
真不是废话,五代与十国的存在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五代本质上是唐末大一统王朝崩溃之后,究竟由什么势力来重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五代“。
而十国的存在逻辑是“分裂”,十国代表的是没有“统一”意愿,只想割据一方的南方军阀。
五代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这五个朝代大家看出什么规律了吗?
除了后梁之外,其他四个朝代全部脱胎于李克用、李存勖的沙陀人武士集团,甚至后唐、后晋、后汉的创立者都是沙陀人而非***。
如果以清朝来打比喻,那么郭威和赵匡胤就等于出身于八旗军中的汉军旗。
大家知道这说明什么吗?
说明从秦朝开始,历朝历代致力于“社会原子化”,也就是所谓的抑制豪强,到了唐末,豪强,或者说传统社会精英再也无力承担“重建社会秩序”的责任了。
因为历朝历代抑制豪强,使得传统社会精英不得不依附于朝廷,脱离了朝廷,他们也没有更多的社会***。
所以我们看到后梁朱温是农民起义军,其他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乃至赵匡胤,他们全部出自代北沙陀人集团,象征着外来秩序输入者。
本质上五代很类似于明清易代,明朝灭亡后,从原有旧秩序废墟里成长起来的农民军李自成被外来秩序代表满人轻易击败了,最后外来秩序与旧秩序的残余融合,形成了新的王朝,这就是清朝。
五代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明清易代只有几年,而五代把这个过程持续了接近90年。
至于十国,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他们就是最常见的没有任何“统一”野心,只希望保住自己地盘儿的割据军阀。
或者也可以说他们代表旧秩序中的另一部分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表明他们已经厌倦了大一统,他们渴望回到春秋战国甚至更遥远的商周式的政治架构,他们希望用名义上臣服中央王朝来换取实质的独立地位。
这说明沙陀人作为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学习和吸收汉文明时总比***落后一点,南方***军阀都已经从秦汉大一统发展到渴望春秋战国,而沙陀人才学习到秦汉大一统。
当然,这是开玩笑。
谢邀。
说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啊,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
谁呢?
黄巢。
黄巢他们家是贩私盐的,但是黄巢却想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可惜,屡试不第。
于是在皇朝最后一次参加科考落榜之后,愤怒的走出了长安城并且写下来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没过多久,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拉起了一支庞大的起义军,攻破了唐王朝的都城长安。
虽然没有消灭唐朝全部的力量,但攻破长安,也算是起义成功了。
黄巢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叫朱温。
朱温加入黄巢起义军的时候,不过是一个小兵,最后因为屡立战功,被黄巢重用,逐渐成了手握重兵的大将。
黄巢登基之后,国号“大齐”,并册封朱温为同州防御史。
可黄巢虽然建立了大齐,但唐朝其实并没有被消灭,唐朝的其他藩镇开始起兵平灭黄巢的起义军。
朱温所镇守的同州遭到了这些唐朝藩镇的猛攻,朱温抵挡不住,赶紧向黄巢告急。
可以此时的黄巢已经沉迷声色,无暇他顾,把大权下放给了一个亲信。
可巧这个亲信与朱温有仇。
所以朱温的没有等到一兵一卒的援军,没有办法,朱温最终决定投降了唐朝。
朱温一投降,立刻就得到了重用,非但加官进爵,并且得到了汴州这块地盘。
只可惜,朱温虽然投降,但起义军的势力依旧非常强大,并且主要活动在汴州附近,导致朱温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的地盘。
没有办法,朱温就只能率军与这些起义军将领作战。
后来在以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首的唐末藩镇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灭掉了黄巢起义军。
朱温在这场“灭齐”战争中迅速扩充自己的实力,但却一念之差与李克用结下了生死之仇。
后来经过一系列战争,朱温的势力空前强大,横压所有藩镇。
终于在公元907年,朱温篡唐自立,国号为“梁”,这就是五代的第一代后梁。
朱温建国不久,他的死敌李克用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父志,继续对朱温用兵,先是灭掉了刘守光集团,扩大了自己的实力,然后挥军直取后梁疆土。
此时的后梁陷入内乱,朱温被儿子朱友珪杀死,朱友珪紧着又被杀死。
一阵内乱之后,根本抵挡不住李存勖军队的进攻,大量地盘开始丢失。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为“唐,”这就是五代的第二代后唐,同年后梁灭国。
后唐虽然也经历内乱,但军事实力强横,发展也算稳定。
直到末帝李从珂即位,猜忌手下大将,惹怒了当时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自知不是后唐对手,便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引契丹人为外援,灭掉了后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称帝,国号为“晋”,这就是五代的第三代后晋。
石敬瑭死后,其子石重贵即位,不愿意在向契丹叫爹。
于是契丹挥军南下,灭掉了后晋,生擒了石重贵。
辽军灭晋之后,企图占据汴梁,但是其所作所为让中原百姓生厌。
趁着辽军不得民心之际,原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依仗自己一向深得民心,便趁机起兵,号称好收复后晋失地,实则图谋自己的私利。
公元947年,刘知远称帝,不久之后改国号为“汉”,这就是五代的第四代后汉。
刘知远称帝一年之后病逝,其子刘承佑即位。
刘承佑猜忌大将,杀掉了大将郭威全家,导致了郭威叛乱。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国号为“周”,这就是五代的第五代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周,建立北宋,五代至此结束。
上面讲得是五代,接下来讲十国。
蜀王王建乃唐昭宗所封,朱温篡唐后,不听梁朝号令,公元907年自立为王,是为前蜀。
- 李存勖灭梁之后,顺带灭掉前蜀,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公元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次年称帝,是为后蜀。
- 唐朝末年,封州刺史刘谦割据两广,实力雄厚。刘谦死后,其子刘隐即位,于910年受封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䶮即位,并于公元917年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 郭威灭汉之后,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割据河东称帝,延续后汉国号,与后周作对,史称北汉。
- 公元902年,割据江淮的藩镇杨行密受封吴王。公元907年,其子杨溥称帝,建立吴国。
- 公元937年,吴国权臣徐知诰代吴建齐。三年之后,徐志诰恢复本名李昪,自称李唐后裔,把国号改为“唐”,史称南唐。
唐朝末年,马殷割据湖南。公元907年,后梁册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建立之后,又封马殷为南楚国王。马殷并没有称帝,其治下地盘史称南楚。
- 唐末福建观察使王潮死后,将军政大权交给心腹王审知。公元909年,后梁册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子王延羲称帝,是为闽国。
- 公元8***年,钱镠割据江浙一带,拥兵自重。公元907年,朱温册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接受册封,因此建国,史称吴越国。
- 高季兴本是朱温的干孙子,依附后梁***,占据荆南一小块地方。后梁灭亡之后,高季兴便据地自立。公元924年,后唐册封高季兴为南平王,定都荆州,是为南平(荆南)。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讨论更多的文史话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得了解一下五代十国的起源和这个时代是什么因素所造就的?在唐朝后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能力逐渐减弱,使得本来只能掌管军权的地方节度使开始过问民政,成为了一地的军政长官,当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也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军阀和土皇帝
虽然皇帝的威权和掌控能力变弱,但是对于皇帝平时的一些调令,地方节度使们还是要听从的,因为这时候的唐朝虽然势微但仍然保有其正统,在民众们心里他们还是***的子民,他们内心仍怀念着曾经的盛世***,所以地方节度使虽然不需要经过皇帝的同意也能成为节度使,但为了身份的正统仍需要皇帝的册封才能保持身份的稳定
正是因为这些节度使的拥兵自重,才导致了后面的五代十国混乱、割据不堪的局面,这是混乱的根源,接下来我们要讲一个人,正是因为这个人,才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
这个人叫朱温,是黄巢手下的一名大将,出身平凡却屡立战功从而获得了黄巢的青睐,当时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席卷唐庭,使得唐朝廷的地位岌岌可危,正是风雨飘摇之时
在一次作战当中,黄巢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因嫉妒朱温的战功,在朱温有难之时而不去营救,从而导致了朱温倒戈投入了唐营,在接受朱温的投降之后,皇帝非常的开心的给朱温封赏了***厚禄以示佳奖
后面的朱温战绩辉煌,利用皇权慢慢的强大了起来,直至最终平息了黄巢等人的起义,又立下了各种战功,成为了当时唐朝庭的重将,同时掌控住了的皇帝,时间久了,皇帝换了,朱温越来越不满足,最后面他决定要篡位,自己当皇帝
于是他挟持了唐朝的皇帝,并把他身边的人都杀光,逼迫唐皇帝禅位于他,建立了后梁,如此彻底的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但是当时并不只后梁一个国家,还有其他很多割据一地的节度使自建一国、自封为王。只因后梁取代了唐朝的中原国土,居众国之中,属中央***,所以被历史学家称为一个朝代,五代中的第一代
而后又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中央***,合称为五代,五代只是当时的五个比较强大的***,因其无力一统全国,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看成五个比较庞大的藩镇,这五个藩镇旁边又有其他众多的小藩镇,这些小藩镇有些以五代为宗主国,有些自立为帝、而实力又不足,我们把其中十个影响力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称为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无法统一,各自为政又相互攻伐,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纷纷北逃,正是因为这些北逃的***,为契丹(辽)这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崛起强大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正因为契丹的崛起,导致五代后期的中央***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甚至后面的后晋开国皇帝石敬塘为了顺利的灭掉后唐当上皇帝,开始从契丹借兵,而将燕云十六州贡献给了契丹,自称儿皇帝,也因为石敬瑭的举动使得后来的宋朝饱受北方的威胁
后面后周建立,经过第二代皇帝郭荣(也称柴荣)的努力,多数割据的***也渐渐的被中央掌控,正当后周鼎盛、大有一派一统中华之势的时候,后周的二代皇帝郭荣病了,从此之后就是一病不起,在去世之前,他把他七岁的儿子交给了赵匡胤,让他代掌国政好好看顾自己的儿子
后面就发生了我们熟知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当上了皇帝,接下了周世宗未完成的大业,一举结束了当时延续54年之久的五代十国,完成了统一的大业,也正因为赵匡胤深深的知道了节度使制度所带来的弊乱,所以他才制定了一直被后世所诟病的“重文轻武”的制度,以文官来压制地方的节度使和武使,使得地方武将无法叛乱,在抑制武将权力的时候,也造就了宋朝从开国到灭亡都没有一个武将叛乱的局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hdtlsw.com/post/3756.html发布于 2024-07-30